巡抚,本意是“巡行天下,抚军安民”,就类似于皇帝的钦差,代替皇帝到下边转转,是个临时差遣。大明朝之一任巡抚就是皇太子朱标,他在洪武24年被朱元璋派去陕西巡边。
永乐年间,朱棣曾派了26个人前往各省巡察,于是逐渐有了巡抚制度。
宣德到景泰年间,各地先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地方官的权利范围内未必搞的定,比如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等等,于是中央就派出专员前往解决。不过大多数是去解决军事问题的。
这个巡抚,此时还不是定制,主要还是中央派下去的 *** ,组织关系、老婆孩子都在中央,地方事务办完了,他们也就回原单位上班了(大多是在都察院)。巡抚一般都是兼个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衔,所以很多下属都会尊称巡抚为中丞(御史中丞),但一般是尊称为抚台。
但是到了成化之后,巡抚逐渐跟外官一样,去地方赴任还得带着家眷。尤其是成化22年起,废止了巡抚回京议事的制度,等于说间接把巡抚地方化了。
嘉靖年间,巡抚则完全地方化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巡抚都是各省的更高长官。
之一类,则是十三个省的更高长官,布政使此时完全成为了巡抚的副手。于是,巡抚成为了省长,主管全省的政务,还有一部分军务。而布政使则降为常务副省长,但还是分管民政厅和财政厅。
第二类,某些边区,比如辽东甘肃,还比较乱,朝廷需要加强管辖,于是派出巡抚镇边。这属于半军事半行政区域。
第三类,某些山区,尤其是那种多省交界、地形险恶的三不管地区,朝廷为了加强管理在这里设置一片特别区。明朝很多流寇,最喜欢往这种地方钻了。明末的名将卢象升,就曾当过郧阳巡抚,在这个地方解决了很多流寇。
第四类,战区。比如大同、登莱这种战略要地,有时候会根据战况设置巡抚。天启年间为了防止金军从海上侵扰,在登莱设置巡抚。
巡抚的职务高于知府。
1、知府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更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更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更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2、巡抚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扩展资料:
在明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为正三品;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不过不久就将所有知府均改为正四品。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
明中期以后,巡抚逐渐取代布政使成为一省之行政长官,布政使品级由正二品降为从二品,进而知府也由正四品改为从四品。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
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虽然都是正四品,但是简缺和中缺一般给初次当任知府或当任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初次任职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正式任职三年,而是由督抚奏请朝廷,署理知府职务一年;要缺和最要缺则给当任知府很有经验的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府
巡抚大,知府是地方官,巡抚是中央的下派官员,就像现在的警察和督察,警察是管老百姓的,督察是管警察的,
简单地说
知府相当于市长
巡抚相当于省长
所以当然是巡抚大
以明代为例
知府是正四品
属于地方官
而巡抚是中央的官员下派到地方
统一指挥管理
防止地方的布政使
都指挥使
提刑按察使这些人扯皮
任务结束就会回京
在明代
要当巡抚更低都必须是正四品佥都御使
一般的高级巡抚都是六部的侍郎或者都察院的副都御史
女排教练郎平有没有逝世郎平没有逝世,还活的好好的。郎平出...
世界羽联2023年赛程表2023羽毛球比赛赛程如下:20...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乒乓球世界冠军女结婚孙颖莎的丈夫揭秘中...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14世界杯冠军的赔率2014年德国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世界杯足球赛2022,2022年世界杯中国足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