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包括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英国等。 以 德、日、英、美、俄得益更大。 八国 占领部分 北京外城 德国 西北区 美国 西南区 英国 东南区 北京内城 日本 东城及西城的北部 俄国 东城南部 德国 东城区的南部 英国 西城的南部 法国 西城中部 意大利 东西城各占一块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英国、日本、德国 皇城东部 美国、意大利、法国、俄国 皇城西部
八国联军包括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英国等。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 {{{partof}}}之一部份 1900年的八国联军。 日期: 1900年 地点: 中国 结果: 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起因: {{{casus}}} 领土变更: {{{territory}}} 参战方 清国 义和团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罗斯 日本 意大利 奥匈 指挥官 慈禧太后 爱德华·西摩尔 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 兵力 义和团士兵1500名 ~50
000 50艘军舰 伤亡 1500 600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入侵中国的俄、德、法、美、日、奥、意、英的八国联合军队。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 *** 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庞大赔款为终。 起因 由于民教冲突、帝后党争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号召,导致在华的外国人遭到大规模迫害。而清廷 *** 面对义和团的态度又暧昧不明,因此几个列强国家决定由自己出兵替中国义和团。除了维护本国在华人士的权益之外,亦有趁机剥削、掠夺中国权益的目的。 [编辑] 经过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五月三十日(6月26日)上海盛宣怀见大局糜烂,电请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共商对策,与上海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章程」。 六月十八日(7月14日)联军攻陷天津,直隶提督聂士成阵亡。七月四日,慈禧太后命斩反义和团派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卿袁昶。 七月八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计有日军九千人、俄军三千五百人、英军二千五百人、美军二千人、法军一千人,奥义军仅不到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拿着国旗虚张声势。十二日,联军陷杨村(天津武清)。十八日,陷通州(北京通县),勤王军长江水师巡视李乘衡自杀。 八国联军兵力 国家 军舰(首) 陆战队(人) 陆军(人) 日本 18 540 20
300 俄国 10 750 12
400 英国 8 2
020 10
000 法国 5 390 3
130 美国 2 295 3
125 德国 5 600 300 意大利 2 80 奥匈帝国 1 75 总计 51 4
750 49
255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左右。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离清军的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决定用梯子从城墙角边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是更先攻入外城的军队。虽然美军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压制,难以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七月二十二日(8月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离京,珍妃投井溺毙,二十三日逃到怀来县,下罪己诏,二十九日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随后又辗转逃亡,八月初五日至大同,十七日至太原,又逃到西安。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 闰八月十一日(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12月24日迫使清 *** 全盘接受,后来又加入了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光绪二十七年正月,惩治义和团罪首,端亲王戴漪、辅国公戴澜,发配新疆。庄亲王戴勋、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等人处斩。四月,醇亲王载沣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十九个附件。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详细情况见下表。 八国 占领部分 北京外城 德国 西北区 美国 西南区 英国 东南区 北京内城 日本 东城及西城的北部 俄国 东城南部 德国 东城区的南部 英国 西城的南部 法国 西城中部 意大利 东西城各占一块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英国、日本、德国 皇城东部 美国、意大利、法国、俄国 皇城西部 后果与影响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 *** 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条约规定议和大纲十二条、附件十九项;其中规定清 *** 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四亿五千万即当时中国总人口,以示每人一两),连年利息4厘在内,共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俄国索取赔款最多,达一亿三千余万两,近全额的百分之三十。而美国则运用庚子赔款,要求中国办学,成果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掠夺,因而造成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损失,包括紫禁城、颐和园、西苑所存文物珍宝,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以及各王府、大臣府邸和民间所藏文物的失窃、破坏。
参考: ***
八国联军: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匈帝国、义大利、英国 ※记得: 俄、德、法、美、日、奥、义、英 中的奥事只奥地利和匈牙利所组成的帝国 而非单指奥地利 一)原因: 1)由来:义和团具有民族意识,山东人恨外人侵略相率投入,义和团以神附 体,不畏枪炮号召,宣称「杀洋灭教」;后袁世凯认真勦办义和团,遂北入 首隶,谓之「幽蓟云扰,齐鲁风澄」。 2)导火线:光绪26年(西元1900年)义和团杀死日本和德国外交官。 ※史料—义和团「杀洋灭教」的宣传资料: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 *** 洋布,不用洋火,诚心用功,可避刀剑,可避枪炮…兴大清,灭洋教」 (二)经过: 1)北京沦陷: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到西安。 2)东南自保(互保):八国联军主战场在直隶,东南各省因各督抚相约,互保 外人,不奉宣战诏令,得免战争波大。(显示地方力量大) ※八国联军未扩大:东南互保、门户开放 (三)结果: 光绪27年(辛丑年)李鸿章与各国订立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二十世纪最早条约、赔款最多、最早允外人驻兵 1)赔款四亿五千万两。 2)画定北京使馆界址,由各国驻兵防守。 3)各国驻军于北京至海口间诸要地。 4)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5)削行大沽及北京至海口炮台。 ※史料:《中外日报》评论义和团事变 「夫中国外交之地,出于不得已而成至市,其间丧师辱国……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人意……其处事应变,虽日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四)影响: 关系更大的为赔款与驻兵 1)赔款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政经济与人民生活。 2)驻兵: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地驻兵,不许设防,不准京畿门户洞开,以殆下无穷后患。 ※其他:1)庚子后,推行新政。 2)东南自保,意味地方力量大,开清末割据先例。 3)失去民族自信心,形成崇洋心理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入侵中国的俄、德、法、美、日、奥、意、英的八国联合军队。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 *** 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庞大赔款为终。 而最得益的应该是俄国
因为他运用了庚子赔款索取赔款达一亿三千余万两,近全额的百分之三十
参考: ***
八国联军兵力 国家 军舰(首) 陆战队(人) 陆军(人) 日本 18 540 20
300 俄国 10 750 12
400 英国 8 2
020 10
000 法国 5 390 3
130 美国 2 295 3
125 德国 5 600 300 义大利 2 80 奥匈帝国 1 75 总计 51 4
750 49
255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 *** 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条约规定议和大纲十二条、附件十九项;其中规定清 *** 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四亿五千万即当时中国总人口,以示每人一两),连年利息4厘在内,共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俄国索取赔款最多,达一亿三千余万两,近全额的百分之三十。而美国则运用庚子赔款,要求中国办学,成果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掠夺,因而造成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损失,包括紫禁城、颐和园、西苑所存文物珍宝,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以及各王府、大臣府邸和民间所藏文物的失窃、破坏
一二战中,德国的闪击作战都是他的主流战法,精锐的德国陆军是其成就欧洲之一强国的根本,又有谁知道,曾几何时,普鲁士陆军自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就一直被法国陆军压制着,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打赢了普法战争,虽然这也导致了之后一二战中惨痛的教训,但是此人也无愧德意志利剑的美誉,他就是老毛奇。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德语: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 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军事家。一称老毛奇。德国陆军元帅。
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吕贝克(今属德国)。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1835~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57年~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领导指挥德军参加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他从1867年到1871年担任在北部德国邦联的议员,从1871年到1891年他是德国国会的成员。1888年他从总参谋长位置上退休,由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继任。他的侄子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从1906年到1914年任德军总参谋长。
毛奇在军事理论写了一定数量的著作。他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影响,他的主要论题是军事战略必须被了解作为选择系统,因为唯一军事操作的起点是plannable。结果,他考虑军事领导主任务包括在所有可能的结果的广泛准备。
1888年8月9日毛奇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891年卒于柏林。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1908年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该级舰的另外一艘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1816年—1880年)命名。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德语: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 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军事家。一称老毛奇。德国陆军元帅。
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吕贝克(今属德国)。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1835~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57年~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领导指挥德军参加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他从1867年到1871年担任在北部德国邦联的议员,从1871年到1891年他是德国国会的成员。1888年他从总参谋长位置上退休,由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继任。他的侄子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从1906年到1914年任德军总参谋长。
毛奇在军事理论写了一定数量的著作。他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影响,他的主要论题是军事战略必须被了解作为选择系统,因为唯一军事操作的起点是plannable。结果,他考虑军事领导主任务包括在所有可能的结果的广泛准备。
1888年8月9日毛奇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891年卒于柏林。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1908年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该级舰的另外一艘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1816年—1880年)命名。
老毛奇这一代普鲁士的奠基人不止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也就是他一手提拔了兴登堡,冯贝尔根,鲁登道夫等一战名将,可能老毛奇比不上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造诣,也比不上施里芬的奇思妙想,但是他和俾斯麦却一文一武,真正撑起了普鲁士的伎俩,奠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军事基础。
在40年代,毛奇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它的两个要点是:德国要统一,但必须统一于普鲁士王朝,“普鲁士必须成为德国之首”;德国要成为欧洲强国,但必须用武力来排除统一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用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尊严”。因此,他一方面反对德国1848年革命,把民主派说成是普鲁士最凶恶的敌人,要求用武力来恢复秩序,“自由有时产生于秩序,但秩序决不会产生于自由”;另一方面,他力主由普鲁士君主政体掌握统一的旗号,进行军事改革,反对欧洲其他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毛奇的军事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大致形成于五十年代。毛奇没有论战略和战术的军事专著,但他的大量的军事论文体现了这些思想。他详细地研究过拿破仑战争,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凭着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是无法达到的。他更多的是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承认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毛奇把自己看成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对重大的战争和战役都进行政治分析。但是这个学生更多地着眼于战争,把战争作为决定性的手段,认定政治目标一旦确定,政治就让位于战争,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到战争结束。在毛奇那里,很少有什么“绿桌战略”——通过谈判达到目标的考虑。在这样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毛奇军事思想。
如果说把提出总参谋部的沙恩霍斯特是这个制度的奠基人的话,那老毛奇则是将这个制度发挥到了极致,哪怕到了普法战争,法军的战斗力也是高过普军的,但是老毛奇就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总参谋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动员机制,这才击败了拿破仑三世,缔造了普法战争的辉煌。
一、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
二、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把老式的铳膛枪炮换成新式的后膛击发枪炮,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保证部队的调动和接应。铁路和电报不仅克服了以往的给养限制、季节限制和传递限制,而且有可能在短期内把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投入某个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完成战略部署。毛奇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系留汽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三、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新的战略和执行新的战争计划。统帅部只给各军领导规定战略目标,而达到目标的执行方式由各军领导自己决定,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毛奇制定了一套所谓“通用指令”,代替以往生硬的“作战命令”。
四、进攻,但必须“先思而后行”。进攻是毛奇的军事原则,而“先思而后行”是取得进攻胜利的保证。“军队开始行动时,应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要求在战前极其细心、详尽、谨慎、周密地规划和拟订作战计划、部署和行动。一当战争开始,就采取攻势。毛奇主张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战,反对防守战略。
可以这样说,毛奇是普鲁士容克-大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最主要代表,他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基础。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更高当局的赏识。19世纪五十年代毛奇的晋升是惊人的。1851年底毛奇成为上校。1855年担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后来的皇帝)的副官,升为将军,陪同出使欧洲各国。1857年被任命为方面军的参谋长;半个月后又委以领导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1858年9月,毛奇正式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时毛奇近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毛奇刚上任时,总参谋长一职仅仅等同于军政部中的一个分部主任,权力和财力都很小,不能参加以国王为首的军事权力中心的决策,对军队的部署几乎没有影响。他的主要活动在于训练总参谋部军官,提供军事情报等。毛奇不声不响,埋头经营,逐步扩大总参谋部的编制和权限,并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草拟普鲁士反对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六十年代初,总参谋长已经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了。
毛奇的军事战略紧密配合着1862年上台的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864年初,争夺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公国的普丹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毛奇把所有铁路动员起来,迅速运兵到边境。5月末,普军28万人已沿60英里长的弧形战线列阵。7月3日,毛奇迫使奥地利军队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的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点时,他对普王只说了一句:“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克尼格雷茨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普奥7周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当和约刚刚签订的时候,毛奇已拟订出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干涉的战争计划。1870年,德法战争危机终于出现。这一次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毛奇把德军38万4千人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击败混乱一团的法军。8月31日色当会战开始时,毛奇对普王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法国败局已定。毛奇继续驱兵直逼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
德国统治阶级把统一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俾斯麦,毛奇和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归功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国王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
这几场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日隆。对奥战争胜利后,毛奇获得下院20万塔勒尔的奖赏,在西里西亚购置了庄园。对法战争胜利后,又获奖赏30万塔勒尔,扩充了家庭的世袭财产。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为他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任总军需官的就是瓦德西将军。
1886年大清前科状元、礼部侍郎洪钧因为母亲病故,从京城急匆匆赶回了苏州。
行至仓桥浜时,他听得河面的花船上传来一阵婉转的笑声,笑声里绵绵的温柔,像一只小手,抻平了洪钧心里的褶子。就在洪钧掀开轿帘望去时,彩绘精致的花船窗里,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孩子也正掀了窗帘望向他。这隔着水面的惊鸿一瞥,已让洪钧惊艳不已。
洪钧的轿子在一颠一颠中远去了,身后的笑声,依旧袅袅地浮在水面上,让洪钧心头漾开了涟漪。为母亲料理完丧事,洪钧就派人去打听花船上的女子姓甚名谁。这女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名动苏州城的赵灵飞。
洪钧对赵灵飞早就有所耳闻。赵灵飞是她的闺名,乳名叫赵彩云,原本出生于安徽徽州一个士绅家庭,年幼时跟随家人来到了苏州。赵灵飞天生丽质,十来岁时就出落得十分标致,那时候,苏州城周家巷小女赵灵飞如花的美貌远近皆闻。不过,她的声名鹊起却阻止不了家道式微的趋势,赵家一家老小的日子开始越过越难。
赵灵飞不愿看着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1886年,她到苏州城香风习习的花船上做了一名卖笑不卖身的“坐舱姑娘”。为了顾全体面,她把姓名改为了傅彩云,傅取“富而有财”之意。只是,当年周家巷的赵灵飞名声太盛,很快大家便知晓了傅彩云的真实身份,一时之间,几乎人人都想来一睹芳泽,赵灵飞成了名动苏州城的人物。
洪钧派下人接赵灵飞到洪府一见,结果这一见,洪钧对赵灵飞更是如痴如醉。虽然洪钧已经49岁,而赵灵飞只有13岁,但是洪钧却觉得他和赵灵飞十分投契。
第二年的正月十四,八抬绿呢大轿,洪钧将赵灵飞明媒正娶作了他的第三房太太。从此,赵灵飞更名为洪梦鸾,艳若桃李的“花国状元”嫁给了贵为朝廷高官的前科文状元,这在当时不失为一段美谈。
1887年,守完丧的洪钧带着洪梦鸾赴京任职,进京后不久,洪钧就被任命为大清国出使德、奥、俄、荷四国的全权大使。按照当时新兴的做法,大使出行当由夫人陪同,但是洪钧的元配因为受当时的传言恐吓,生怕出国后会被外国老毛子生吞活剥,而拒不随同;而姨太太则因为一直抱病在身,经不起舟车劳顿,也不便前往。于是,洪梦鸾成了公使夫人的不二人选。一个小脚女人,就这样轻移莲步,迈出了国门。
2
出使欧洲这一行,足足有三年的光景,欧洲的风土人情让洪梦鸾着迷不已,这三年,是她最为快乐无忧的三年。她是名正言顺的大清国公使夫人,结交的也都是欧洲上流社会的贵族名流,她跟随丈夫洪钧会晤过德皇威廉二世,还有著名的铁血首相俾斯麦,而欧洲的名城诸如柏林、圣彼得堡、巴黎和伦敦她也统统都游历过。
当年在花船上卖笑的赵家姑娘,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才两三年的时间,自己人生骤变,正如她无论如何料不到,再一个两三年,她的`人生又将是另外一番天地——1890年,洪钧三年任满, *** 回国。1893年,洪钧病死,洪梦鸾一下成了寡妇。
洪家大少爷不想让年纪轻轻的洪梦鸾守一辈子寡,亲友也都不主张她守寡,她心里来来 *** 周折了千万遍。最终,她还是听从了大家的安排,不为洪钧守寡,找条别的出路。她携带自己的东西回了自己娘家,从此再没有踏进洪家大门,她和洪钧在德国生养的女儿德官也留给了洪家。
洪钧待洪梦鸾不薄,临终前给她留下了5万大洋,足够她一辈子生活无忧,不料这些钱却被洪梦鸾的一个堂兄全部骗了去。变卖一些细软之后,日子仍然十分窘迫,洪梦鸾只好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准备重操旧业。只是,这一次,她已不是卖笑不卖身的坐舱姑娘,而是正式挂牌营业的妓 女——她在延丰里租下门面,挂起了“赵梦兰”的铭牌,正式接客。
初到上海,赵梦兰急需打响自己的名号,于是她在自己的闺阁悬挂了一帧洪钧的照片,亮明自己状元夫人、公使夫人的身份。此举让她登时成了风口浪尖上的新闻人物,不但寻花问柳的男人们想与这位公使夫人同床共寝,就连沪上的其他名妓,也都想看看她到底是何方神圣。赵梦兰一时名声大噪,就连李鸿章都曾慕名而来,醉卧在这温柔乡里。
1898年夏天,在一个朋友邀约之下,赵梦兰转战天津。声名远播的她一到天津,就轰动了京津的烟花柳巷,每天上门的嫖客应接不暇,于是,赵梦兰想到了开妓院。她出钱买下几名年轻貌美的南方女孩子,在江岔口胡同开起了南方风味的妓院,并命名为“金花班”,“赛金花”的名号正是由此而来。
八面玲珑的赛金花很快结识了几位显贵——户部尚书杨立山和浙江江西巡抚德晓峰。不久之后,杨立山便把赛金花带到了北京,金花班也转战京城。背倚杨立山和德晓峰这样的大靠山,赛金花成了炙手可热的鸨母、名妓,穿戴雍容华贵,出进王府,左右逢源。杨立山的一个好友卢玉舫甚至跟赛金花结拜成了兄弟,他行大,赛金花行二,从此有了江湖人称的“赛二爷”。
命运就这样再度将她推上荣华富贵的交椅,不过,这并不是她人生的巅峰,时代的巨臂还要把她再往风口浪尖之上托一把。
3
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以及王公大臣们逃往西安,留下了李鸿章和奕劻与联军谈和。这一年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作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这人正是赛金花在德国的旧相识。
赛金花起初并不知道瓦德西来华。两个图谋不轨的德国士兵敲开了赛金花的门,不过,他们却被赛金花一口德语给镇住了,她向他们问起瓦德西,吓得两个士兵面面相觑,唯唯诺诺地告退了。第二天清晨,那两个士兵又来了,原来,是瓦德西司令命他们把赛金花接到司令部去。
阔别多年之后,瓦德西见到赛金花特别高兴,赛金花从此也成了联军司令部的座上宾。那时候,八国联军进京后烧杀掳掠,大力搜剿义和团,北京城里腥风血雨。每次碰到滥杀无辜时,赛金花就会竭尽全力挺身担保,由于她和联军头目熟络,士兵们也买她的账,赛金花在刀口下救下了不少人命。
瓦德西早就觊觎赛金花的美貌,赛金花以身相许前,在床上跟瓦德西进行了谈判。她说,义和团听闻八国联军到来,早已经四下逃窜,留下的都是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他们已经受了义和团的迫害,现在他们又被误指为义和团,岂不是冤枉之极?联军不能再滥杀无辜了。瓦德西一听,觉得确实有道理,于是禁令联军屠杀,这才让惶惶不可终日的老百姓安顿下来。赛金花的义举被纷纷传颂,甚至有不少老百姓拜服她为“九天护国娘娘”。
只是,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克林德夫人伤心至极,断然不肯善罢甘休。她扬言要用慈禧太后的老命来抵,因而议和的条件一度变成了“慈禧抵命,光绪赔罪”,饶是足智多谋如李鸿章,面对德军开出的这个条件也是一筹莫展。于是,赛金花通过瓦德西找到克林德夫人,劝说她说,太后镇压义和团不力,确实有过,但是杀克林德的是义和团,让太后抵命太过了一些。我们可以为公使树一个牌坊,那些立了牌坊的人都是万古流芳、千载不朽的!在牌坊上把公使这一生的事迹和这次遇难的情形,用皇上的名义全刻在上面,也算是皇上给他赔了罪。
克林德碑坊就建在东单大街,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迁移到中山公园。据说在拆迁牌坊的仪式上,辜鸿铭见到赛金花时对她说:“你做过的这些义举,于社会有功,上苍总会有眼的。”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也说道:“北京总算得救,免除了大规模的杀戮抢劫,秩序逐渐在恢复中。这都有赖于赛金花。”
不过鲁迅对于人们的津津乐道冷冷说道:“义和团时代,和德国统帅睡了一段时间的赛金花,也早已被封为九天护国娘娘了。”在他眼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要靠一个妓 女去挽救,而人们居然还引以为傲,不能不说是民族的一种悲哀。
4
尽管于国于民有功,然而等待赛金花的并不是飞黄腾达,而是江河日下的命运。
大清国和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联军退兵。论功行赏之中,并没有这位名妓的份儿。虽然她头顶着“议和大臣赛二爷”的名号,增加了不少的生意,但是所做的,也依然还是老本行。
这之后,赛金花接连遭受厄运,先是弟弟病故,她前往苏州治丧,她的金花班顾不上打理,已经开始遭人算计。1901年,金花班一名妓 女服毒自杀,赛金花惹上了官司,倾家荡产才把官司撇清,免除牢狱之灾。只是,“金花班”被勒令解散,赛金花本人也被赶出了京城,并被遣回老家苏州,不准再踏入京城半步。
荣华富贵,刹那间烟消云散。不久之后,她又去了上海,想在那里东山再起,但是时过境迁之后她早已风光不再。回顾自己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赛金花萌生了嫁个人家,过安稳日子的想法。经人说媒,她嫁给了沪宁铁路的总稽查曹瑞忠作妾,然而不久后丈夫便暴病身死。再后来,她与时任民国 *** 参议员的魏斯耿结婚,更名为魏赵灵飞,过了三年幸福平静的生活后,再次孀居。
从此以后,她再无翻身的能力,她带着一个保姆搬到了北京居仁里胡同里的一间陋室,房间里只有一张破床,一张破藤椅,冬天来时,主仆只能拥着破棉絮,紧紧挨着取暖。15年的时间里,人老珠黄的她只能靠着典当和借债度日,张学良、徐悲鸿、齐白石、李苦禅等知名人士都曾接济过她。赛金花晚年只肯称自己是魏赵灵飞,不再自称是那个独占花魁的状元夫人,也不是名满京城的赛金花。
1936年的冬天,魏赵灵飞终于油尽灯枯,病逝于居仁里16号的家里,时年65岁。她死后,经过社会各界以及同乡们的捐助,才得以落葬于陶然亭锦秋墩南坡上。当时的报纸上还刊登了一副挽联:救生灵于涂炭,救国家于沉沦,不得已色相牺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颂;乏负廓之田园,乏立锥之庐舍,到如此穷愁病死,无儿来哭,无女来啼。
一代传奇,就这样消逝在了历史的尘烟中。
起因 由于民教冲突、帝后党争等等的因素所引起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号召,导致在华的外国人和设施遭到大规模迫害。而清 *** 面对义和团的态度又暧昧不明,因此八个列强国家决定由自己出兵替清朝义和团。除了维护本国在华人士的权益之外,亦有趁机剥削、掠夺中国权益的目的。 经过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五月三十日(6月26日)上海盛宣怀见大局糜烂,电请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共商对策,与上海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章程」。 六月十八日(7月14日)联军攻陷天津,直隶提督聂士成阵亡。七月四日,慈禧太后命斩反义和团派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卿袁昶。 七月八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计有日军九千人、俄军三千五百人、英军二千五百人、美军二千人、法军一千人,奥义军仅不到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拿着国旗虚张声势。十二日,联军陷杨村(天津武清)。十八日,陷通州(北京通县),勤王军长江水师巡视李乘衡自杀。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左右。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离清军的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决定用梯子从城墙角边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是更先攻入外城的军队。虽然美军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压制,难以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七月二十二日(8月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离京,珍妃投井溺毙,二十三日逃到怀来县,下罪己诏,二十九日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随后又辗转逃亡,八月初五日至大同,十七日至太原,又逃到西安。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 闰八月十一日(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12月24日迫使清 *** 全盘接受,后来又加入了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光绪二十七年正月,惩治义和团罪首,端亲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配新疆。庄亲王载勋、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等人处斩。四月,醇亲王载沣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十九个附件。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起初慈禧太后认为义和团的人刀枪不入,不怕洋枪大炮 故便向八国联军宣战 其后结果当然是惨败 最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去~
参考: me~
是,八国联军统帅
瓦德西,全名阿尔弗雷德·海因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冯·瓦德西 (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1832—1904年)德国人,他的家庭是德意志一个小邦的亲王,父亲和外公都是将军。瓦德西本人当然也秉承家庭传统从军,不过他加入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时间却比较晚,35岁才成为总参军官。瓦德西在普法战争之前被派驻巴黎当大使馆武官,在这个职务上搜集了非常详尽的法国军事、政治情报,正是因此而引起总参谋长毛奇的注意和欣赏。不过普法战争期间,瓦德西回到德国却没有上战场,而是担任国王的副官,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给国王和宫廷留下很深的印象。 后任德国总参谋长.晋升陆军元帅。1900年8月任八国联军统帅,11月抵达北京,指挥侵略军由津、京出兵侵犯山海关、保定、正定以及山西境内,残酷镇压义和团,屠杀中国人民,胁迫清 *** 接受议和大纲,扩大列强侵华权益。
指挥官
之一任: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1900年6月-1900年9月)
第二任: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1900年9月-1901年9月)
女排教练郎平有没有逝世郎平没有逝世,还活的好好的。郎平出...
世界羽联2023年赛程表2023羽毛球比赛赛程如下:20...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乒乓球世界冠军女结婚孙颖莎的丈夫揭秘中...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14世界杯冠军的赔率2014年德国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世界杯足球赛2022,2022年世界杯中国足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