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宁远的名人)

2023-03-27 14:11:08 体育新闻 sbotpo

1、黄盖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

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2、怀素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3、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4、陶铸

陶铸(1908年—1969年),原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省祁阳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5、唐生智

唐生智(1890年10月12日—1970年4月6日),字孟潇,号曼德,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历经中华民国建国到解放战争开始时期,并在 *** 中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生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敦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怀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盖

宁远的名人(宁远名人欧冠) 第1张

宁远有那些名人?

1.杨宗稷(1865-1933)琴学家。字时百,宁远县清水桥人。 20岁开始学习古琴。1901年,清 *** 管学大臣张百熙聘其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1904年,选为学部理事。1906年,调邮电部侍郎。1908年,到南京拜全国著名琴师黄勉之为师,苦学3年,琴技大进,达到心弦合一境界。 1917年后,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琴学理论研究,自号“九疑山人”,称自己的居室为“半百琴斋”,并举办九疑琴社。1922年春,受聘到北京大学教授古琴。是年冬,又受阎锡山之聘授琴于太原。1933年病逝。 他是当时公认的琴学宗师,一生主要著述有:《琴粹》4卷、《琴话》4卷、《琴学漫录》2卷、《琴镜补》3卷、《琴瑟全谱》3卷、《琴学问答》1卷、《藏琴录》1卷,后人合刊为《琴学丛书》,《辞海》有载。

2.杨齐贤,字子见,宁远人,南宋诗论家。庆元五年(1199)进士。颖悟博学,试制科之一,再举贤良方正,官通直郎。他的《李太白诗注》(25卷)是宋元明三代最通行的李诗笺注本,另著有《蜀枢集》和《周子年谱》。

熊绣(1441-1515)字汝明,号颐庵,明道州宁远人。

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行人。曾奉旨出命名使楚府及巡禁四川茶课,力拒馈赠,擢御史,巡按陕西,因劾布政使于王番赃迹,谪贬清丰知县,久后补为凤翔知府。弘治初,升山东右布政使。七年(1494)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练兵集粟,边备修举,历任兵部左、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事,后因见嫉于权宦刘瑾罢官。时人称其“清节于朝”。卒赠刑部尚书。 著有《均徭法纪》。《明史》有传

3.李郃(807—873),字子玄,宁远县下灌乡下灌村人。出身书香门第。李郃自幼聪颖,读书刻苦,经史、诗文无所不通。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朝廷举贤良方正,20岁的李郃被推荐到长安赴考。廷试中,他作的《观民风赋》和《求友诗》条对鲜明,词旨温雅,能寓褒贬于清和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考官交相举荐,经文宗临朝面试,被提升为进士之一。他高兴之余,得知同科考生刘蒉落榜,心中愤愤不平。刘蒉是昌平县人,沉健有谋,同情百姓疾苦,痛恨宦官专权,在答卷中因措辞激烈,切中时弊,考官虽然为之叹服,但惧怕宦官势力,不敢录取。李郃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不顾个人得失,毅然上书文宗,请示朝廷收回授予自己的功名,改授刘蒉。李郃难能可贵的请求不仅没有得到文宗的采纳,反而因此得罪宦官,受到冷遇。该科考中32人,别人都被授以京官,有3人后来还当了宰相,惟独李郃被排斥出京,到河南府充任参军,两年后才升为贺州刺史。

当时,宦官当道,政治腐败,贺州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为贫困。李郃到任后,举贤荐能,励精图治,敦促各地注重礼教,劝导农民发展生产。经过七年治理,贺州地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李郃因此深得同僚敬重和百姓爱戴,被尊称为李贺州,后来担任吏部侍郎。 晚年,李郃退职还乡,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九嶷山秀丽风光的诗篇。著有《李贺州集》,现存《过九嶷山有怀》、《贺州思九嶷》等诗,高洁清雅,诗如其人。

4.荆茂(1447-1517),宁远县桐山乡跳墩石人。他从小聪明伶俐,秉性耿直,读书刻苦,才华出众。成化十四年(1478),他中进士,封为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十八年(1482),升任河南道监督御史,身为言官,放任广西按察使。成化二十二年(1486),他改任浙江按察使,以东汉忠贞名臣杨白起作为自己的榜样,在屏幛上大书“清白”二字,冲破重重阻力,正税粮定图籍,剔伪吏,洗冤狱,广为民从称颂。孝宗弘治元年(1488)七月,云南屯田,由于管理不善,屯粮不能上交,孝宗见他颇有吏能,敕令他以按察使身份赴云南。从云南回来后,他先后任江西、浙江两省主考官、浙江按察使、闽浙两省巡按等职。不久,刘瑾揽权误国,刘东山等一批忠良之臣遭受陷害。他也受株连,被罚米一千一百担,心情愤懑,称病告归。

5.刘仁西汉舂陵孝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父(一说堂祖父)。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刘仁的祖父刘买受封为舂陵节侯(舂陵侯国故城在今宁远柏家坪)。刘仁出生于舂陵,元康元年(公元前65)继位。后于初元四年(公元前45)迁国于南阳(今湖北枣阳西南)。

6.乐雷发(1210~1271)字声远,号雪矶,宁远县逍遥岩乡乐家村人。其父乐公明,南宋进士。当时,国家偏安于江南一隅,江北大片领土沦陷,外患严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长于诗赋,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收复国土、振兴民族的志向。当时投降派史弥远执掌朝纲,乐雷发北上抗金的政治主张不能为权臣们所容,虽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他对此十分愤慨,遂放弃功名,转而收徒讲学,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在讲学中,他极力宣传抗金救国的道理,斥责那些只读书不救国的腐儒,号召学生上前线去抵抗入侵之敌。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乐雷发已43岁,门生姚勉登进士榜之一,上疏理宗,请求朝廷重用乐雷发,并愿以第相让。理宗特旨召见,亲自考问学术、才智、选举、教养等八事。乐雷发广抒己见,洋洋洒洒,侃侃千言,对答十分切体,理宗非常满意,赐为特科状元。然而,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并没有真正接受乐雷发振兴国家的政治主张,致使这位著名诗人、爱国政治家空有状元头衔,终不见授以实职。乐雷发对腐朽的南宋政权十分绝望,于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愤然称病回乡,隐居九嶷,寄情山水,用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他在读书岩著书,在象岩讲学,遗址至今犹在。所著《雪矶丛稿》5卷,清乾隆时选入《四库全书》。

袁崇焕大战宁远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以下是我整理的袁崇焕大战宁远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袁崇焕大战宁远故事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然拒绝。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环境十分艰苦。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他在那里收容难民,修筑工事。那里的将士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说:“我们好容易在关外站稳脚跟,哪能轻易放弃!”

高第硬要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 *** ,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就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粮食和掩体。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过了二十来天,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拓展】 少年袁崇焕智胜尚书民间故事

袁崇焕是明末的一代儒将,他在抗击满清入关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袁崇焕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遇到肯动脑筋。这里就有一个他“智胜尚书”的故事呢。

在袁崇焕10岁的时候,他们家居住在石龙镇。当时他的爷爷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杉木店。

一天,当地有位退休的徐尚书带领家人来到杉木店,要购买大批杉木,整修他的“尚书府”。

徐尚书自恃势大气粗,利用石龙地方方言中“跳”和“条”同音的原理,命家人将店里的杉木放成一堆一堆的,然后跳过一堆就算作一跳,结账时又把一“跳”当做一“条”。这一跳杉木可有几十条之多,他就是想用这个 *** 来占便宜。

挑完杉木,徐尚书想:我一跳就是几十根杉木,你价格再高,还是我占便宜,便说:“明天到府里来取银子。”于是也没有讲明价格和收款方式,就扬长而去了。

袁崇焕放学回家后,看到祖父愁容满面,就问,“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忧愁呀?”

爷爷将徐尚书的欺行霸市的恶劣行为说了出来,小崇焕一听,立刻心生一计,说道:“爷爷不必忧虑,孙儿自有办法。”

第二天,爷孙俩来到徐尚书家中取杉木钱。徐尚书便命家人拿秤来称银子,此时,袁崇焕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根竹筒放在桌上说:“大人,不用拿秤来, *** 收银不用秤,而是用竹筒来量的,一‘条’杉木一‘筒’银子,请往竹筒里边装银子吧!”

徐尚书没想到袁崇焕这个小小的孩子,竟会利用自己买杉木时没讲明价格和付款方式的漏洞,当即,他气急败坏地说:“哪有如此收银子的?”

袁崇焕立即理直气壮地回答:“哪有你那样计算杉木的规矩?”

所谓:偷鸡不成,把蚀把米。徐尚书自知理亏,无可奈何,只得如数付了杉木款。

天水名人 68. 汪惟永

汪惟永(1264-1325年),元代宁远环川乡(天水武山县西门)人,元朝大将。

汪惟永出身于元代地位显赫的大家族。其祖父汪世显是原金国巩昌便宜总帅,金亡后降元,此后便为元统一战争及平定内乱,效命疆场,屡建功勋。

其父汪良臣每战冲锋陷阵,以功升副帅,22岁便代总帅职务。四川平定后,元世祖忽必烈授其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安西王相。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卒后,赠"进诚保德宣力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忠梁公"。

汪惟永自幼天资过人,喜属文,善骑射,精兵略。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授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他作战勇谋兼备,恤军爱民,受众拥戴,战功卓著。于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卒。

从汪惟永祖父汪世显到他的曾孙五代,贯元始终,为官者180余人。从其祖到其子三代中就"三王、十国公"。元皇室对汪氏"一门忠烈",荣宠不衰,军职居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等更高阶地位,行政上也位高权重,曾授中书左丞、工部侍郎、刑部尚书、陕西、四川等行省平章之职。汪惟永七个子女,就有三人任将帅,为元朝建功立业。

                                    2017.11.25

祖姓历史名人

祖冲之、祖逖、祖大寿、祖纳、祖皓等。1、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2、祖逖(公元266年-公元321年),字士稚,别名祖生、祖车骑,东晋军事家。

祖冲之、祖逖、祖大寿、祖纳、祖皓等。

1、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

2、祖逖(公元266年-公元321年),字士稚,别名祖生、祖车骑,东晋军事家。祖逖官拜镇西将军、豫州刺史,曾率部北伐,收复河南;于西晋末年率亲党避乱于江淮。

3、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将,后降清。1628年(明崇祯元年),祖大寿因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被派驻守锦州。

4、祖纳(生卒不详)字士言。西晋范阳逎(今涞水)人,传故里为今涞水县祖各庄。父祖武,为晋王掾、上谷太守。弟祖逖为东晋豫州刺史。祖纳才思敏捷,为人正直,好学博览。少年时与刘琨都以雄豪着称。

5、祖皓(?~550)南北朝时期范阳遒(今涞水北)人。祖父祖冲之,父祖暅之,并为着名科学家。祖皓从小志节慷慨,有文武才略。少传家业,精通算术历法。梁大同年间(535~545),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令,后升任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太守。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