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冠军勤奋的例子,中国奥运冠军的简短故事有哪些?

2023-04-10 10:45:04 体育新闻 sbotpo

刘翔刻苦训练的例子

百度一下可以找到很多

如今,110米跨栏短跑的奥运冠军刘翔早已名扬天下了。有人问,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是这个项目的天才吗?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分析,这一点是不能完全排除的。任何杰出的体育成绩都与运动员身体的先天素质有关。没有内オ好这个基本点,光凭后天刻苦训练还是成不了才的。

刘翔的内在素质好,他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得有伯乐“ 一见相中”。但在中国上海能有慧眼相中刘翔的高手也并不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现在他的师父孙海平。

孙海平的业务之高是没话说的,要不然为何有那么多的尖子都希望求教于他的门下,拜他为师。但他并不是一一都收下成为自己的弟子。其原因不外乎是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能够去精心培育一个也很有天分的运动员苗子。一旦承诺了,则应当要对他们的前途负责到底。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竞争,其实不仅是运动员天分的竞争,更多的是高科技及掌握高科技的教练的高素质竞争。上海之所以能培养出像刘翔、姚明等世界级运动员,确实与上海这个文化环境密切有关。孙海平不仅对业务的钻研是称得上国际一流的,更可贵的是他的人品也称得上是一流的。他对运动员的要求是从先做人开始教的。可以说,他相中刘翔的不光是他有天分,更相中这小青年的素质好,是一块值得培养的好料。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刘翔经他精雕细硺后,终于成了一块无瑕的“ 玉”。

刘翔称孙海平为师父,他们之间的父子般的情深早已成为体育界的美谈,这样和谐的融洽的关系,我认为才是刘翔成功的主要“ 秘诀”。不信,请看另一对运动员和教练的关系,那才真让人寒心呐!

不久前,中国田径女运动员孙英杰因她的教练王德显的打骂体罚而向法院起诉。据说这种打骂现象在当前体育界还很普遍。有关专家指出,这与教练员中大多文化底子薄,缺乏法制观念有关。他们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拳打脚锡下出英才”的做法,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已格格不入,不要说出不了什么好成绩,不出人命案已万幸了。当孙英杰的锁骨都被打断时,我们还对这样毫无人性的教练能寄望什么呢?我们不禁要问,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正当我写这篇稿件时,我又得到了一个有关刘翔和他师父孙海平的一件好让人感动的故事。据说,刘翔曾有过几次自己掏钱给师父解决住房的想法,但几次都遭到了师父的婉拒。后来刘翔在雅典奥运夺冠后,上海普陀区奨给他一套名苑的房子。有一次在为他打破世界纪录的庆功宴上,这家名苑的老总们又关心孙海平的住房,当得知房子不大时,主动提出要帮助解决。为此,刘翔表示愿意自己可以给楼盘做无偿代言人,以此来表示他对老总们的好意。于是,这样两全其美的机会才让孙海平师父接受了弟子的一种谢恩。他说,刘翔这么做,我真的挺开心的,不是因为房子,而是觉得我带出来的徒弟挺懂事,我自己也很自豪。而刘翔说,不谈报恩吧,但至少要尊敬自己的师长。他还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向社会作了公开,认为自己是公众人物。

这件事,据说都是按照有关程序向负责刘翔商业开发的田管中心报告后进行的。田管中心得知后非常大度,说这是好事,马上同意了。

一个世界冠军的创造是需要方方面面关怀和支持,至今我们还未听到有关刘翔的流言诽闻,人人关心他,爱护他,这也是他跨向成功的一个不可多得的秘诀。

中国奥运冠军的简短故事有哪些?

中国奥运冠军的简短故事有:

1、李宁:

很多成功人士被人们称为天才,但我们不知道是他们的天才促成了他们的成功,还是他们的成功,使人们承认了他们的天才。可以确定的是,天才都是通过奋斗才能成功的。

说起李宁在体育事业上所创造的传奇,几乎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天才,是的,单就体操而言,李宁确实是个天才,不过正如他的教练张健说的:”这里有他与生俱来的素质,也有他后天练就的本领。”

2、 邓亚萍: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乓球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

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3、伏明霞:

伏明霞,这个中国的小明星,像天边一道绚丽彩霞,11岁就照亮了天际,成为亿万人瞩目的世界冠军;14岁成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跳水金牌得主,4年后又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两枚跳水金牌,成为当今跳水界乃至整个体育界的走红人物。

4、杨威:

杨威,退役中国体操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团体、个人全能冠军。“他不再是千年老二,而是千年老大。千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体操全能还是杨威老大。”——杨威夺冠后,留守北京的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主任高健特意发来这样一封短信,为他“正名”。这是一个关于体操冠军杨威的励志故事。

5、刘璇:

冠军只有一个,也许这个冠军不是最有实力的那一个,也不是最能跑的那一个,而往往是普通至极且坚持到底的那个人。这个人你可能并不认识,但是他的成功却是你的一面镜子。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者。

小时候,她并不是教练眼中更优秀的学生,但却有一股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韧劲儿,从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到21岁,经过漫长的16年时间,终于拿到三枚奥运会奖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之一人。

中国奥运冠军勤奋的例子(奥运冠军刻苦训练的故事2021)

我国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事例

刘翔坦然面对奥运重压 大年三十上午仍坚持训练.

无数人都希望他在北京奥运会上拿金牌,无数人都认为他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拿金牌。他就是刘翔。 “我已经参加过一届奥运会了,已经拿过一块金牌了,没什么压力。”刘翔4日如是说。 当天,刘翔参加了上海市民为奥运健儿加油喝彩活动,他身着黑色夹克,谈笑风生,展示了在奥运重压面前的平常心与自信心。 朱建华预祝刘翔卫冕 中国田径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幕也在当天上演:田坛宿将朱建华与刘翔并肩而立,握手致意——这称得上中国田径史上两个标志性人物的握手。 大屏幕上播放着20多年前朱建华打破世界纪录的片断,如今,那个瘦高的跳高名将,已经变成了一个戴着眼镜、中年发福的商人。 朱建华感慨说:“这些年自己变化很多,身材变了,身份变了,不变的是对体育的爱好。” 这时刘翔插话说:“不变的还有2米39的(当时的世界纪录,时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的)亚洲纪录。” 在当年的奥运赛场留下无穷遗憾的朱建华,预祝刘翔卫冕,并且创造好成绩。 朱建华同时还呼吁全社会都要给刘翔“减压”。他说:“作为一个运动员,肯定会百分之百地努力,但全社会都要为运动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不要施加太大压力。” “不再做白日梦” 刘翔表示自己没有太大压力,因为自己已经是奥运冠军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刘翔幸福地说:“这像一个梦。” 现在,北京奥运会一天天临近,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卫冕”呼声中,刘翔这么给自己减压:“我不再做什么白日梦了。” 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不是特别高,摸不着的东西,就不去想。” 现在,刘翔对自己的要求是:脚踏实地,不受伤,稳一点,与教练配合好。 刘翔上周末从北京结束了第二阶段冬训回到上海,终于可以在家里吃年夜饭了。但刘翔的春节并不轻松,大年三十上午还要训练。 “我现在状态不错,要让心态也不错。”刘翔说。 心中没有道次 在2007年大阪田径世锦赛上,刘翔在决赛中排到了第九道,最终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第九道上逆转夺冠。这是中国男子田径选手的首个世界冠军,刘翔也因此完成了自己的“大满贯”。 “道次不是很重要,关键自己要有实力,”刘翔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他还开了个玩笑:“站到跑道上就行,不管是在哪一道都可以,只要不是在草地上就行。” 不过刘翔接下来还是坦承当时自己挺紧张,毕竟没人在第九道上拿过好成绩,但比赛的时候放开了,“我右边没人,紧盯着左边,拼命地跑到了终点”。 跟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金牌相比,刘翔在大阪世锦赛上夺冠的压力要大得多,这场比赛也进一步锻造了刘翔的抗压能力。 目前,刘翔正在备战今年3月在西班牙巴伦西亚举行的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接下来,他还将参加5月份的中国田径公开赛——这也将是他在“鸟巢”中的首次亮相

中国运动员努力拼搏的故事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儿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我就是不下水”

1989年,胡佳还在小学一年级,湖北省业余跳水运动学校的教练来挑小队员,看中胡佳,把他收入了跳水队。

胡佳现在已经是奥运会冠军,可你不会想到,当年为了让儿子下水,胡佳的爸爸胡光全竟到了技穷的地步。

在湖北省业余跳水运动学校,陆上训练两周之后要求下水。之一次入水,胡佳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喝了一肚子水,可不一样的是,第二天,他“ *** ”了。

胡佳拽着床脚,使劲哭着:“我怕水,不去,我就是不去。”爸爸左手拿着“变形金刚”、右手托着“小汽车”,千哄万劝,还是不能说服胡佳。

没办法,爸爸找到体校:“这孩子说什么也不下水了。要不陆上训练胡佳还来,水上训练我们让他到室内游泳学校再试一下。”

室内游泳学校有几个训练时间段可以选择。胡佳上午要在体校上文化课,晚上做陆上训练,父亲无奈,给儿子选择了下午3点到5点的训练时间。

按道理,这每天排得满满的时间应该更让胡佳不适应。可奇怪的是,换了一个环境下水,胡佳竟然不怕了。3个月的游泳学习,胡佳的自由泳已经很好,爸爸说:“这回你可以回去和大家一起进行水上训练了吧。”

“不!”

这个回答让爸爸既生气又纳闷。

“原来儿子就是怕跳体校的泳池啊。这心理关怎么也得过!”

爸爸强行把胡佳送回了体校。

胡家的邻居是湖北省击剑队的,每天和跳水队在一个屋子里冲澡。胡佳第二次在体校下水前,爸爸嘱咐邻居:“帮我一忙。看着胡佳,要是他还不下水,你就把他推下去!”

换好泳裤,胡佳站在泳池边开始发呆。邻居叔叔故作严厉地看着他:“是不是等我推你呢?”胡佳吓得直哭,抹着眼泪儿上了1米板,站在板上好久,他害怕,可又不敢说,那就豁出去了吧。胡佳闭上眼睛,一个“冰棍跳”,扎进了水里!

胡佳再睁开眼睛的时候,他才之一次感觉到,其实体校的池水和其他地方一样蓝!

和老爸一起拼

过了入水关,胡佳终于进入了状态。别看那时胡佳只有6岁,却是队里最不偷懒、肯吃苦的孩子。

体能训练课上,教练要求单脚上台阶,10步一组,一共10组,别的孩子累得起不来了,胡佳闷头还在往楼上跳,小腿儿禁不住地直哆嗦。教练不喊停,胡佳就咬牙忍着,直到最后一跳。

每天回家,爸爸都要给胡佳压关节。对跳水运动员,小时候关节压没压直,对以后动作质量好坏关系很大。教练要求,家长一定要配合队里在家给孩子压。

晚饭后,爸爸让胡佳坐在床上,脚尖伸直。爸爸张开的大手紧一下、松一下、再紧一下地按在儿子悬空的膝盖上。30下一组,至少要做5组。儿子豆大的汗珠滴在地板上,哭得泪人儿般。“这么疼,要不咱不练了,愿意不?”胡佳嘴里喊着疼,小脑袋却使劲摇。

“这孩子可能真的爱上跳水了。”爸爸说。

在体校走训两年,因为勤奋,胡佳入选了跳水队的重点班,有了在体校住宿的资格。这一年,胡佳的爸爸为了儿子,辞职了。

胡光全在武汉港口运输公司上班,单位效益不好,家里经济拮据,想给胡佳买点营养品也困难。于是,胡光全在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租了处摊位,经营起了小买卖。先卖了一段床上用品,后来又改卖五金配件。

当了个体户,胡爸爸把生意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给了儿子。

“一点儿不夸张地说,我和他妈妈那几年基本没和同事、朋友出去玩过。晚上6点一收摊,我就到体校给儿子辅导作业,给他压腿、练力量。”

一有休息的机会,胡佳的爸爸什么也不干,一准儿去看儿子训练。他想:大人的领悟力总比小孩子强吧。儿子那么小,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的。那我就帮他记着点儿。胡佳做动作,教练在一旁指导,胡佳的爸爸一定站在旁边认真听。等回了家,他用自己的方式再给儿子讲一遍。很长一段时间,爸爸成了胡佳的第二教练。

田亮成为追赶的目标

1993年,胡佳被汕头市跳水学校的教练看中,去了汕头,转年进入了广东省跳水队,再到1999年入选国家队,胡佳的生活中再也离不开跳水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之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项目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

一下子,舆论哗然。

“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

“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

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

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之一。

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

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

然而,后面的几年,胡佳被媒体叫成“千年老二”,因为整整4年,除了2000年西安那次比赛,胡佳只赢过田亮两次:2001年的美国跳水大奖赛、2003年的澳大利亚跳水大奖赛。

拼难度,一定要赢!

胡佳很清楚:自己天分不如田亮,否则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既然自身条件比不过,那只有苦练,总有一天能够成功!

2003年2月,珠海跳水大奖赛,中国跳水队因难度比国外低而败北。全国媒体在评论中国跳水难度和稳定性哪个应该更重要的同时,整个跳水队也在反省,其中也包括胡佳。

“中国跳水队的难度真的就比别人低吗?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样也可以。”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

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更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之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之一人”。

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这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锏。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

“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

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

“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

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伤还没全好,更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

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

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

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之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比分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更高分!

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之一枚奥运金牌!

因执著而美丽

坐在我对面的女孩披散着长长的头发,嘴角带着浓浓的笑意,面庞上是一览无余的干净,青春逼人,却又荡漾着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淡定,仿佛一下子把我熟悉的那个体操房里的张楠推远了。

“我还是之一次留这么长的头发。”张楠捋着自己的发梢说。长发给她增添了几分成熟的妩媚,也让人感叹时光荏苒,恍惚中,仿佛曾有过对一短发女孩的记忆。如果不是选择了坚持,也许在头发长长之前她就已经走出了我们的视线。

人们能记住的体操女孩有多少呢?人性总是健忘的,面对有如惊鸿一瞥的体操生涯,选择的总是那些最璀璨的光芒。但是那个上午,张楠以一种非常隆重的方式让中国体操铭记,她的照片被挂在了那面著名的冠军墙上,照片上的她灿烂的笑着,发自内心的释然。程菲打趣说:“楠姐,看每个人笑的模样,就知道这个冠军有多么不容易了。”然后指着照片说,楠姐笑的最开心了。

张楠立刻领会了这话的意思,说:“这个世界冠军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重真重,拿到它我用了整整五年。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嫉妒这些小孩了,他们刚出来,就有这么好的机遇,我却一直不顺。”

八个新登榜的冠军,有七张面孔几乎刚刚为人们所熟悉;只有张楠,已经在一线奋斗了整整五年。

五年,和她同龄的女孩均已退役;五年,她迎来了多少稚嫩的面孔,无数次徘徊在放弃的边缘。但是五年的磨砺催生了一个人的成熟,也终于让她迎来了生命中最骄傲的一刻。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她自认为最巅峰的时候无数次地和机遇失之交臂;在伤病缠身几近放弃之际却峰回路转。

这是体操的捉弄,这是张楠的运数?

2006年,对中国体操来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也是张楠的转折之年,丹麦世锦赛,中国女队历史性地夺得团体金牌,将张楠的体操生涯推上了顶点。比赛中,张楠几次出场都有非常出色的发挥;最后一项自由操,最后一个出场的她更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赢得了高分,最终确保团体金牌没有旁落。

在确信赢得最后的胜利后,张楠抱着自己的教练大哭起来,她一直是个爱哭的女孩,但是在以往,似乎更多的为伤病,为情绪而哭,这次,她终于痛痛快快地流下了喜悦和幸福的泪水。

因蜕变而坚强

很不愿意看体操女孩的手,小小一个手掌,满满地堆着厚厚的老茧,这与她们轻盈的青春有着太大的反差。张楠伸出手给我看——同其他女孩相比,并无二致,但是对张楠来说绝不一样,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给她留下了刻苦的记忆,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那一刻——当她在高低杠上换杠的时候,手掌发出一声脆响,“不用去医院,我知道肯定断了。”

哭泣持续了整整两天,被摧毁的显然不是手,而是体操女孩踌躇满志的信心,受伤前,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她正处在一个绝佳的状态。

整整两个月,不能进行系统训练。因为敷药,掌心沤烂了,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有一天,她看着自己又白又嫩如同新长出来的一只手,心想,这是我的吗?重新上杠,原以为肯定会被磨破,幸运的是,没有。

“蜕过一次,变得更结实了。”张楠淡淡的说。

但是考验没有因此而停止。2005年,经过冬训和一连串的比赛,好不容易调整过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煎熬。这年6月,全国锦标赛之后她的胯部开始隐隐作痛,渐渐地,训练和比赛受到影响;疼得厉害时,无法入睡,一个人躲在被窝里,眼泪无休无止。

教练们也有点束手无策。没完没了的伤病,越来越重的身体,几乎没有人再看好她,退役似乎已经成为摆在她面前的唯一选择。

不甘心。练了这么多年,她好像从来没有过酣畅淋漓的那一刻,她渴望在离开之前,迎接一次更加璀璨的怒放。

还有一个人没有放弃,用一种几乎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别人,张楠还行。这个人便是教练刘群琳。不过,张楠也真是给她出了一道难题,从来就没有痛痛快快的练过,一练就痛,一痛就哭。气急了,刘群琳干脆说“别练了!这么痛苦,有有什么意思!”

有一年春节,女队队员在刘导家吃年夜饭。告别的时候,在暗淡的灯光下,张楠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教练是那样的憔悴。平日里坚强、生动那一刻仿佛坍塌了,剩下的只是脆弱和疲惫。张楠的心深深地痛了。

那时,刘群琳的胯部已经出问题了,2006年1月,她做了手术。3个月后,当茫然的张楠看到刘群琳拄着双拐出现在体操馆,她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刘群琳开始指导张楠训练。她不时冲着张楠大喊:“为什么没有长进?”情急之下,干脆仍掉双拐,上阵指导并保护她的队员。张楠,或许可以在伤病面前败下阵来,却无法坦然面对教练的付出。“我要是不坚持,就太没良心了!”不止一次,听到她这样说。

其实,刘群琳未见得能够遇见张楠的运动生涯,同病相怜的痛苦,对方不肯放弃的决绝,让她从心底对这个女孩多了一份怜惜。当张楠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丹麦世锦赛参赛资格并在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时,她带给教练的不仅是惊喜,更有欣慰。

因责任而成熟

“个人冠军,对我来说不是不重要;但我更重要的任务是带领这些小队员赢得团体金牌。”

“给这些小队员作好榜样。”

每次听张楠这样说,都有一种忍俊不住的感觉,她自己实在还是个孩子,回到家,也会腻在爸爸妈妈身边不愿意离去,却已经把大姐和队长的角色看作 自己最重要的担当。

“其实一开始,也不是特别在意。”投入之后,张楠渐渐意识到这个角色的重要,队员们来自天南地北,每一个人的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如何让他们以更好的情绪和状态投入训练和比赛,是教练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同龄人,这个队长常常以“过来人”的经历开导小队员,有时候往往会起到教练所起不到的作用。

丹麦世锦赛,女孩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折磨。法国的备战阶段,一天,训练结束,队伍在体操馆外等车,大家发现,张楠和程菲落在了后面。

原来,压力之下的程菲丧失了自信,她觉得自己几乎要坚持不下去了。将这一切看在眼力的张楠主动找到程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她。那一天,就在异国的街头,一对中国姐妹开始了倾心长谈。交流整整持续了40分钟,教练们没有打扰它们,而是将这空间留给了女孩自己,她们长大了。

而面对比赛,张楠更是表现出一个成熟队员应有的素质。赛前,初出茅庐的何宁因为承担了太重的责任而几近崩溃,张楠便默默做好了“打头炮”的准备,她告诉教练,不管是第几个出场,她都没有问题。

多哈亚运会,是女队继丹麦世锦赛一个月后参加的又一场大战,张楠再次把稳定军心、争夺团体金牌作为自己出征亚运会的首要任务。她说,没有经历过那种气氛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一个运动员只有站在国际比赛的赛场,才能了解团体比赛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团体冠军的喜悦是任何个人单项的金牌都无法相比的。

“以前,如果在团体比赛中失利,我会难过,但只是一种小孩子丢了东西的难过;现在,我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在考虑自己的比赛的同时,身为队长,张楠还要顾全其他队员的情绪。当何宁面对全能比赛感到紧张时,她不断地给她打气、加油,告诉对方:你没有任何压力,你要做的只是发挥自己的水平!

提起何宁,张楠抑制不住欣赏之情。她说,何宁有股子狠劲,在比赛中能把一切置之度外,把更好的水平爆发出来,看她比赛真是特别解气!联想到自己,她不无遗憾地说:“我要是能有她那股子劲,我就什么都不缺了!”的确,张楠的细密、周到既成就了她的稳健、全面,有时,也让她缺少爆发,用她自己的话说,一段时间的集中之后,往往就散了。丹麦阿胡斯的平衡木决赛至今还是一个隐痛,之前,因为程菲夺冠,张楠说自己有点忘乎所以,加上运气不好,买水的时候被绊倒,崴伤了脚。因为这样的以外而影响发挥,她觉得自己真是不应该。去年年底的巴西总决赛,还是没能在个人项目上有所突破,可能是连拿两个大赛的团体冠军,有点懈怠了。

因梦想而坚持

很多人都说,张楠变了。仿佛一夜之间,这个20岁的女孩带给旁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笑容大方地写在她的脸上。

迎来这样的绽放,一路走来,显然并不轻松。

2004年,伤病之外,张楠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尴尬,她开始发育了。停训养伤本来就会发胖,发育后体重的自然增长又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那是一段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恢复训练的每一天似乎都充满了炼狱之苦。身体的承受之外,是更大的心理折磨。

“那个阶段,话都不想讲,看到每个人都烦,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成长路上的迷失让张楠陷入了混乱,终于有一天,张楠的教练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不练了!”18岁,女孩张楠的青春进入了叛逆。伤病、竞技体育的残酷又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提起那段日子,张楠笑说她写检查的水平很高,满满几大页,声情并茂。

但是检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张楠的状况其实也促使教练思考:如何训练年龄偏大、伤病缠身的运动员?退役是否是张楠唯一的出路?陆善真和刘群琳开始给张楠制订更为灵活的训练计划,力求使她在相对较短的训练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张楠拥有了更大的训练空间,较多的自由把握在自己手里。在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教练信任的目光中,她终于一点点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了自己体操生涯的新的跨越。

张楠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状态得到了新的提升。现在,在中国女子体操队员中,除了刘璇,只有张楠,她们在体操的国度,坚持到了20岁以后。

“我不想你们像星星那样闪得那么快,亮一下就完了。我希望中国体操多一些常青树。”说这话的人是体操中心主任高健。张楠把这话默默地记在心里,她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因为圆梦,张楠继续着自己的体操之旅。现在,一个更大的梦想摆在她的面前:2008,北京。雅典奥运,伤愈之后,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执著为自己争取到前往雅典的机会,“女队员的运动生涯太短暂了,能够参加一次奥运会,是多么不易,我不想放弃。”

那个时候,张楠以为这是自己唯一也是最后的机会,因为,极少有女子体操运动员可以两度走如奥运赛场,奇迹是不可奢求的,然而,却不是不可创造的。

“能不能参赛,届时要看我的状态。不过,我一定会努力。”这个20岁的女孩以一种淡然而坚决的语气说。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